他做過四十年電影監(jiān)制,
為上世紀香港電影的繁榮付出諸多心血,
電影是他故事的開始。
他也寫專欄,出版上百本書,
主持多檔美食節(jié)目,寫食評,開餐廳。
如今81歲的他,
仍然在努力接觸新鮮事物。
時代有我,君品相傳。由鳳凰網(wǎng)出品,貴州習酒聯(lián)合打造的訪談節(jié)目《君品談》第三季節(jié)目,本期對話專欄作家蔡瀾,走進他的電影世界。
從小浸染在電影里
“一定要過癮”
1941年,蔡瀾出生于新加坡。
“過癮”這個詞一直貫穿他的人生,“看電影、玩電影都要過癮”。提及小時候看電影的場景,他說“很過癮的,我一進電影院,站在后面看,熒幕上觀眾的頭都跟著銀幕在搖”。
蔡瀾談及觀影生活
蔡瀾曾經(jīng)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回憶他的父親。“家父蔡文玄,跟著邵仁枚、邵逸夫兩兄弟來南洋發(fā)展電影事業(yè)。除主管電影發(fā)行之外,還擔任‘大華戲院’經(jīng)理,所以我們的家被安頓其中”。
二戰(zhàn)后,電影行業(yè)發(fā)展迅速,蔡瀾得以從小浸染在電影里。中學的時候,他已經(jīng)有了報刊電影版副刊編輯的身份。
就這樣,蔡瀾的一生與電影結緣。1959年,高中畢業(yè)的他前往日本學習電影編導。畢業(yè)后回到香港,他在邵氏電影公司當了二十年制作經(jīng)理,足跡遍布韓、馬、泰,成為邵氏電影全盛時期在東南亞市場輝煌的活證明。1976-1993年間,蔡瀾參與了20余部電影制作。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刻苦、吃苦是一定的”
在日本生活的六年里,蔡瀾半工半讀,一邊就讀于日本大學藝術學部,一邊擔任邵氏電影公司的駐日經(jīng)理。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措娪皩Σ虨憗碚f既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學習。為了看懂英文,他晚上去讀英文學校。為了看懂日文,他將一部電影看50遍,如此反復觀看學習。杰出的電影都記得。只要說出某些劇情,他都能說出片名,邵逸夫叫他“電影字典”。
蔡瀾(右)向吳小莉(左)講述留學生活
蔡瀾回憶起當年,說那是“一個苦行僧的旅行”。為了節(jié)省開支,他很少吃到肉。最常吃的是當時餐廳里最便宜的40円的咖喱飯,或者40円一碗的面。
很多年輕人只看到蔡瀾瀟灑的一面,卻很少熟知他刻苦的一面。
“刻苦吃苦一定的,要自己去了解,要自己去接受……我(如果)跟年輕人說(自己)很刻苦的,你要怎么樣,他們聽了都覺得煩,沒有用。他們有自知之明,有自覺,那是有救了”。
自擔任邵氏電影公司的駐日經(jīng)理起,蔡瀾40年的電影制作工作拉開序幕。
從主要負責購買日本片到香港及東南亞放映開始,到負責香港電影的日本外景部分,蔡瀾做過電影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包括道具、木工、副導演、攝影助理等。
在電影制作過程中,他一直有著堅強的意志。為了拍戲順利,他本著能屈能伸的精神,在片場勇于承擔責任,并不斷付諸行動。
曾經(jīng),他遇到了一位自己不喜歡的美術指導,為了推進工作順利,他仍然主動破冰,“我說你看我不順眼不要緊,我們把這部片子拍完,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但是我們拍這部片子的時候,希望不要有沖突”。
篤志而體,君子也
“人生不能take two”
1963年,22歲的蔡瀾選擇在香港定居,擔任邵氏電影公司制作經(jīng)理。
1976-1994年間,蔡瀾參與了20余部電影制作。在他的監(jiān)制下,有時,他十天半月就能完成一部商業(yè)片,而且叫好又叫座。
蔡瀾談及電影拍攝
80年代,香港九龍城寨進行拆除。蔡瀾向政府申請放置機器和炸藥,使用20部相機記錄下消失的九龍城。邊炸邊拍,直到因飛機經(jīng)過不得不停止。這些畫面用在了成龍主演的影片《重案組》中。“沒有后期,沒有特效,而且也不能take two(再來一次),這很像人生”。
90年代,香港電影出現(xiàn)危機的同時,蔡瀾逐漸選擇離開。
這近四十年的電影工作,卻對他的人生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一方面,因為工作原因,他先后在東京、紐約、巴黎、漢城等地居住過。常年游蕩國外的經(jīng)驗和信息,令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人生智慧都提升到了很高的層次。同時,他也成為邵氏電影全盛時期在東南亞市場輝煌的活證明。
另一方面,這些年的工作經(jīng)驗讓他對商業(yè)運作有了很深的認識,所以他也是“香港四大才子”中非常有商業(yè)天賦的人。
習酒用匠人精神,釀造君子品質(zhì)
篤志而體,君子也。貴州習酒《君品談》欄目以傳播“君品文化”為宗旨,與你一起見證不同的精彩人生,讓新時代的君品精神如習酒人的堅韌品質(zhì)一般,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j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