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大幕開啟,圖書館、博物館、敬老院、車站等地方,志愿者的身影又開始活躍起來。志愿服務是現(xiàn)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志愿者把服務他人、服務社會與實現(xiàn)個人價值有機結合起來,釋放暖心的正能量,已經成為新時代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據(jù)“文明興蓉”平臺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成都市實名注冊志愿者人數(shù)已突破300萬,占成都市常住人口的14%。去年,成都人累計志愿服務時長年增長30%左右,同樣處于高速增長階段。這些數(shù)據(jù)背后,是成都人做志愿者的熱情與實干,也是人人尊重志愿者的風尚與共識。
在志愿者群體中,博物館的文化志愿者引人注目。隨著“文博熱”不斷升溫,在博物館里當文化志愿者也成為成都人的一種文化時尚。文化志愿者來自各個行業(yè)、各個年齡段,在照亮他人的同時又讓自己充實快樂,他們?yōu)橛^眾了解成都歷史文化架起了一道便捷的橋梁,成為弘揚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使者。
理工科教授解讀文物故事
“我手上拿的這個小碗其實是個燈,這就是成都話‘你娃不是個省油的燈’的由來。”講解員的幽默讓跟隨的觀眾睜大了眼睛。暑假模式開啟,成都博物館的觀眾絡繹不絕。展廳里,這群穿著黃色背心的講解員特別顯眼,他們或維持秩序、或答疑解惑、或講解文物……他們就是成博的文化志愿者,來自“巴蜀千年 薪火相傳”文化講解服務隊,是“讓文物‘活’起來的”踐行者、傳播者。這群志愿者來自社會各行各業(yè),共同講述著這座古都的燦爛歷史,引領觀眾觸摸成都數(shù)千年的文化變遷。
50歲的電子科技大學網絡工程教授、博士生導師徐世中就是其中的一員。在很多人眼里,大學教授是不茍言笑的,但徐世中卻完全不一樣,他幽默豁達,談及當博物館志愿者的原因,他風趣地回答:“4年前,為了鼓勵學生努力走出舒適圈,敢于挑戰(zhàn)自己,我以身作則,到成都博物館參加志愿者競聘,當一名志愿者。”
徐世中的講解,一旦開始就激情洋溢,僅在成博三層的《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隋唐至明清)部分,他就經常在不知不覺中滔滔不絕地講上一到兩個小時。他的感染力還會吸引許多觀眾關注成都博物館的志愿者團隊,產生自己也來做志愿者的念頭。他的每一場講解過程簡直如同明星一樣被追捧,周邊常常被圍得水泄不通,甚至到了閉館時間觀眾還戀戀不舍,紛紛詢問徐老師下一次的講解時間。
“我不喜歡給觀眾背講解詞,我更愿意給他們講點不一樣的成都歷史。”徐世中笑著說。很多成年人對歷史都有著固有的思維,他更喜歡為孩子講述文物故事,從理工科的角度,用全新的思維方式來為孩子們講解成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比如講到老官山織機,他就會為孩子們講述這在當時代表了什么樣的科技水平,這樣的工藝在世界上處于什么地位,讓孩子們從更開闊的視角來解讀成都歷史,刺激他們思考。
“這樣的解讀方式絕對比單純背歷史的講解詞好玩,但也得花費更多的精力。”徐世中告訴記者,他常常利用業(yè)余時間上網查閱資料,聽各類講座,為觀眾帶來更加細致權威的知識。這個過程也給他帶來更多成就感和樂趣。
金沙的“老資格志愿者”
33歲的陶媛長著一張娃娃臉,她可是金沙遺址博物館的“老資格志愿者”。2015年,陪朋友到金沙報名參加志愿服務的她誤打誤撞成了一名志愿者。
“平時我就很喜歡文博,出去旅游也喜歡逛博物館,有機會成為博物館的一員,我肯定要去嘗試一下。”文藝氣息十足的陶媛對記者說,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博物館志愿者,門檻還是很高的,要經過筆試、面試等層層海選,然后經過半年試用期,才能正式成為博物館志愿者。每年志愿者還有嚴格的考核機制,這讓他們更加珍惜這個崗位。
“沒有想到這個志愿者,我一當就當了7年多。”陶媛很感慨。在博物館獨特的文化氛圍中,她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的提升,獲得了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她之所以這么多年能夠在這里堅持下來,是因為金沙遺址博物館為志愿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成長平臺,讓志愿者在這里可以充實自我。她說,金沙志愿者團隊分服務組、視覺組、講解組等,成員來自社會的方方面面,大家利用各自的專業(yè)在志愿服務領域發(fā)光發(fā)熱。她是師范專業(yè)出身,這讓她在講解服務中游刃有余,但文博專業(yè)的知識卻需要不斷充電。平時金沙博物館不僅會為志愿者提供各種古蜀文明、志愿禮儀等主題講座、培訓,志愿服務組內也會開展各類分享沙龍活動,這些讓她能夠學到很多工作外的知識,獲益匪淺。
陶媛告訴記者,她身邊還有很多熱衷于志愿服務的朋友,他們利用周末節(jié)假日到博物館、社區(qū)貢獻力量,發(fā)光發(fā)熱。對他們來說,做志愿者并不是一時的興趣,而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感;不是觀光打卡,而是默默地努力付出,這樣的付出其實也讓他們感到充實。
7歲到11歲 在草堂吟誦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讲辉壙蛼撸铋T今始為君開。”身著傳統(tǒng)漢服的11歲小姑娘余昂昂用清亮的童聲吟誦著杜甫的《客至》。仔細聽來,這一首原本很多人熟悉的七律,仿佛又有一些不同的獨特韻味——原來余昂昂不是在朗讀這首詩歌,而是在用傳統(tǒng)吟誦的方式進行表達。伴隨著情緒的變化,她將聲音與韻律結合起來,詩文便有了抑揚頓挫的起伏感。在她的吟誦中,“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古詩的畫面、場景變得生動起來,有客來訪的欣喜,那個開心的杜甫仿佛就在眼前。
這樣的吟誦對余昂昂來說并不困難。2017年,不到7歲的她就在杜甫草堂博物館擔任小小講解員。四年過去,如今11歲的余昂昂落落大方、文氣十足。余昂昂從小就喜愛詩詞。她的母親劉丹有一次偶然機會聽到杜甫草堂博物館在招募小小講解員,就帶著她前去報名。余昂昂一路過關斬將,順利成為草堂里的小小講解員。這些年來,每個節(jié)假日她都會在母親陪伴下,背著小水壺,穿上講解員的小背心來到草堂,做義務講解。這個工作讓她找到了分享的快樂與學習的興趣。“如果用顏色來形容詩人,那么李白就是紅色,熱烈豪放;蘇東坡是黃色,高貴溫暖;杜甫是藍色,憂郁惆悵……”每次講解,余昂昂都不會硬背講解詞,而是用她的理解,將詩歌的魅力娓娓道來。“好幾次,來自北京上海的一些上中學的大哥哥、大姐姐聽了我的講解,都夸我比他們都厲害呢!”余昂昂自信地說。
在劉丹眼里,自從女兒在草堂做了小小講解員后,變得更加懂事和成熟了。“不僅文學知識積累越來越多,志愿者的身份也讓她變得更有同理心,更會照顧人了,當然自豪感、自信心也更強了。”劉丹坦言,小小講解員這個身份已經成為女兒的一個精神支撐,不僅連續(xù)3年獲得草堂“十佳”小小講解員,還參與了央視《跟著書本去旅行》等節(jié)目的拍攝。在學校里,她創(chuàng)辦的《昂昂講字》小欄目深受同學喜愛?,F(xiàn)在,余昂昂不再滿足于小小講解員的志愿者身份,還開始了進階學習,涉獵更多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為做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讓每個人都成為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在采訪中,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宣教部主任謝佳倩告訴記者,志愿者作為博物館服務社會的重要力量,在彌補博物館人力不足的同時,擴展了服務層面,也架起了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緊密、和諧溝通的橋梁,促進了公眾對博物館理念、知識、文化的廣泛傳播,提升了博物館的社會形象,提高了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一方面,博物館為志愿者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與機會,讓志愿者發(fā)揮個人才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在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中,志愿者們提高了社會責任感,感染了更多人參與進來,有助于促進文明、和諧的社會風尚,動員公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通過志愿者的工作,更多的人走進了博物館,也有不少人加入到了志愿服務中來。志愿服務為熱心文博事業(yè)的各界人士和廣大群眾提供了一個走進博物館、了解博物館、學習文博知識的機會,從而把博物館的功能發(fā)揮到了極致。
謝佳倩告訴記者,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現(xiàn)有志愿者分布于咨詢、講解、社教、攝影、文明勸導等崗位,承擔日常、節(jié)假日及“武侯祠成都大廟會”“武侯祠三國季”等館內眾多文化活動志愿服務以及館外“孔明送東風”文化服務項目,為觀眾提供熱情專業(yè)的服務,傳遞無私奉獻的精神,這已成為博物館的一張名片。優(yōu)質的志愿服務為觀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務,增強了觀眾的體驗感、互動感和獲得感。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的各種展覽、社會教育等文化活動讓文物活起來,也促使志愿者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地參與到這些工作中,讓文物的歷史文化、內在價值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揚。比如公益講解、“孔明送東風”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等,走進普通民眾的視野,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推動博物館志愿者公眾文化教育活動向學校、向社區(qū)延伸。
談及下一步志愿服務的發(fā)展,謝佳倩透露說,武侯祠博物館將擴大文化志愿者招募范圍,拓寬志愿者服務崗位,比如文物保護、博物館展覽策劃、融媒體宣傳等專業(yè)技術崗位,發(fā)掘志愿者個人潛力,充分利用社會力量,探索多樣志愿服務形式,同時深化“孔明送東風”等文化志愿服務,繼續(xù)開展文化傳承進校園、文化宣講進社區(qū)與文化幫扶進山村等主題志愿活動,擴大志愿服務的社會影響。
相信隨著“文博熱”持續(xù)升溫,隨著志愿者群體越來越多,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這是一種時尚,也是一種生活的“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