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8日上午,市民金先生從老北站坐地鐵帶走路,花了一個多小時才來到這間位于滬閔公路上的“阿小弟桶蒸糕”店。稱上一塊十斤裝的核桃紅棗糕,仔細地裝進布袋里,金先生一下心就定了。
小店開了十多年,去年12月搬到現(xiàn)在這個新地址。那塊“上海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門頭招牌,和其貌不揚的店面頗有些反差感。
地處江南的上海,從不缺少懂得米蒸糕的知音饕客。即便如此,對于“阿小弟桶蒸糕”的長期擁躉們來說,這間店的存續(xù)從來不是一件小確幸的事情——他們差點就再也吃不到這口香甜軟糯的滋味了。
01 秘方
最近的店里一片祥和,久違的陽光從窗戶灑進潔凈的工坊,師傅們有條不紊地根據(jù)訂單,將一籠籠口味各式的蒸糕上鍋,完全看不出就在一個月前的春節(jié)熱銷檔期中,一派“兵荒馬亂”、火力全開的景象。
白糖、紅糖、蜜棗、赤豆、核桃紅棗,小店蒸糕總共5個品種。吃了十幾年的老客人每次回購,都很清楚今天要來拿什么。“家里小孩關(guān)照要吃蜜棗的”;慕名而來的新客人則會有些舉棋不定:“哪個品種買的人最多???幫我切四分之一先嘗嘗味道?!?/p>
58歲的老板娘宋愛華一邊秤糕、找零,一邊在向新客人熱情指導(dǎo)。
“拿回家隔水蒸一蒸是最方便的吃法,油里煎一煎味道更好,我自己最喜歡直接冷吃,別家的糕冷了咬都咬不動,我們的糕冷吃是另一種風(fēng)味。”
老板羅仁官今年60歲,小名叫“阿小弟”。這個名字在顓橋安樂村的鄉(xiāng)親中間無人不曉,真要叫羅仁官的大名,反而沒人知道。問起怎么會起了個“阿小弟”的店名,宋阿姨爽朗地笑了,“我老公的小名‘阿小弟’叫得響,這個店名不是蠻好記?”
桶蒸糕是閔行顓橋地區(qū)的傳統(tǒng)年俗小吃。舊時鄉(xiāng)間逢年過節(jié),或遇紅白喜事、建房上梁,農(nóng)家都會蒸糕招待四方鄉(xiāng)鄰和外地的幫工,討個“節(jié)節(jié)高升”的好口彩。
糯米和粳米磨粉混合,再用專門的杉木桶作為蒸具,蒸好后呈直徑三十厘米、厚十多厘米的圓筒形,這是桶蒸糕最古典的樣式。
前店后工廠,宋愛華扮演靈魂中場的角色。這邊招呼完遠道而來買糕的客人,她又馬上跑到后廚準備再做一批新的白糖糕。
鍋里的水燒開了,屋里蒸汽氤氳,她手腳麻利,將一層米粉一層白糖均勻鋪在木桶里,木桶上鍋大火開蒸;20分鐘的蒸汽加持,糕已有八九成熟,接著開蓋再撒一層粉、一層糖,就這樣重復(fù)4遍,糕才能完全蒸透。最后取出木桶把糕倒扣在案板上,用棉線將糕體和桶蓋分離,一只白白胖胖的白糖糕大功告成。
“阿小弟”家的木桶選用蘇州的杉木,蒸汽升騰時,多余的水分能夠被木桶吸收,相比用蒸箱,這個加熱的過程能夠帶給糕體以充分的循環(huán)“呼吸”。
美味從來需要耐心與等待。從準備原料到出糕,起碼8個小時以上。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