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12月1日,“外灘十八號Bund18”微信公眾號發(fā)布了《聚散終有時 感恩相遇》的文章,稱因與業(yè)主方的租約即將到期,大樓的承租及經(jīng)營管理方將于今年12月15日終止經(jīng)營,并引發(fā)社會關注。此外,按照公告,12月15日后“Bund18外灘十八號”這一品牌也將同步離開。
那么,外灘18號所在建筑的歷史是什么?業(yè)內(nèi)人士對于外灘18號的叫法怎么看?外灘18號的名稱還能繼續(xù)保留并重新亮相嗎?晨報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外灘18號被人頻頻寫入書中
近年來,“外灘18號”一詞被頻繁使用并被寫入書中。上海老建筑愛好者邱力立近年來一直潛心研讀上海歷史,收集整理了不少與上海外灘有關的故事,在他編著出版的《覓.境—上海灘二十四小時》一書當中就使用了“外灘18號”的提法,書中這樣寫道:
外灘18號大樓建造于1922-1923年,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大樓主立面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三段式,底層由花崗石貼面做工精美,二到四層以兩根巨大的愛奧尼柱撐起,顯得大氣且又不失美觀典雅……
外灘18號最初為麥加利銀行所使用,故而也被稱為麥加利大樓。麥加利銀行創(chuàng)建于1853年,總部設在英國倫敦。該行在香港設立分行時,按香港的習慣也被譯作“渣打銀行”。該行于1857年11月在上海設立分行時因其首任經(jīng)理名為“麥加利”,故而便被稱之為了“麥加利銀行”。現(xiàn)外灘18號地塊原是英商麗如銀行的行址,該行后因經(jīng)營失敗故將其產(chǎn)業(yè)轉讓給了麥加利銀行。1910年時麥加利銀行原本準備在此拆舊建新,后因一戰(zhàn)爆發(fā)不得不延期施工,直到1922年才動工建造新樓。
1949年后麥加利銀行遷往香港并入渣打銀行香港分行,原位于外灘的麥加利大樓于50年代中期以后曾先后進駐過上海家用紡織品公司、中波輪船公司等單位。21世紀后外灘18號在經(jīng)過大規(guī)模整修的同時也被打造成為一處高端消費場所并從此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客人的到來。
有意思的是,按照邱力立的介紹,最近剛剛開放的張園西區(qū)里面的41號建筑,正是當年麥加利銀行買辦王憲臣曾經(jīng)居住過的地方。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王憲臣后來投資錢莊失利,把41號也賠了進去。
記者發(fā)現(xiàn),上海作家陳丹燕曾寫過與外灘有關的作品,包括在她接受采訪當中,有多次提到“外灘18號”。不過,記者也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與建筑有關的出版物中并沒有使用外灘十八號名稱。最近,上海文化出版社目前正在修訂一本關于外灘的大畫冊,畫冊會被檔案館收藏使用。一位參與策劃者告訴記者,我們畫冊按照老的建筑名字定的,涉及到中山東一路十八號的建筑,標題應該是麥加利銀行,而不是外灘十八號。
關鍵詞: